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速递

2023

08-07

江苏质量发展网

“苏”式高质量发展“新三十六计”·融“升”计 | 这块“试验田”为何有信心打造全球领先的产业科创中心?

来源: 新华报业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3月13日,李强总理在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积累了哪些好经验?解决了哪些新问题?日前,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启动《“苏”式高质量发展“新三十六计”》全媒体采访行动。记者践行“四力”,深入全省36个基层观察点调查研究、走访问计,全面展示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的生动实践。


  一项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科技成果,背后要经过从实验室研发到应用转化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近年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作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在新型研发机构运行、科技产业对接等方面大刀阔斧改革,着力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激活产业创新生态,助力江苏、长三角区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块“试验田”里,结出了什么果实?如何让“三链融合”增强内生韧性?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近日前往江苏产研院蹲点调研。

  聚焦·课题:

  “三链融合”协同攻关,就好比“厨房做菜”

  “就是这些芯片,帮助合作企业的呼吸机实现了压力传感芯片的国产化替代。”在江苏产研院展厅,江苏产研院副院长郜军指着展台上的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向记者介绍呼吸机的国产换“芯”之路。

  近年来,呼吸机市场需求上升,国产呼吸机却面临着传感芯片“卡脖子”难题,为此,江苏产研院集萃集成电路创新中心专门设立“呼吸机用传感器国产化联合攻关”项目,以揭榜挂帅和定向任务结合的方式协同攻关。

  “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团队成功研制了呼吸机用传感器芯片,挣脱了国外芯片供应链的枷锁。”郜军介绍,该传感器芯片攻克了低量程零点漂移、封装小型化等技术难关,在设计、智造、封测等全流程实现了国产化,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样机在省内部分三甲医院通过现场检验。“我们目前也在大力推动芯片的持续研发,并推动其应用在更广领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从技术攻关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江苏产研院是如何做到的?郜军认为,这得益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三链融合”。如何理解“三链融合”?他打了个比方,从技术到产业应用落地,就像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而产研院就像厨房,把需求、食材、灶具、厨师汇聚到一起,“在做菜的过程中,可能灶具并不适用于食材的制作要求,或是厨师不擅长烧部分食材,江苏产研院就起到厨房运营者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匹配好需求、食材、灶具、厨师,最终呈现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行动·效应:

  从一块科技试验田到一张长三角产业创新网

  在江苏产研院展厅内,一张“研发载体分布图”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图中,13个设区市分布75家研发载体,涵盖信息技术、先进材料、制造装备、生物医药和能源环保等领域。郜军介绍,江苏产研院正在编织一张引领江苏乃至长三角创新产业发展的“创新网”,同时,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区域的产业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已实现与省内13个设区市合作全覆盖,基本形成了一市一重点、一区一特色、一园一产业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如何链接起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郜军给出的秘诀颇有些不一样:江苏产研院在国内率先提出“团队控股、轻资产公司法人运行”的专业研究所建设运营模式,加速技术“实体化”之路,研究所肩负着研发、孵化、投资“三位一体”的功能,全力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助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的延伸孵化。与此同时,创新采用项目经理制,吸引集聚全球高端人才团队带着技术来到江苏落地生根。

  以SiC功率器件研发及产业化为例,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作为城际铁路轨道、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特高压智能电网、5G及光伏逆变器等领域的核心器件,SiC功率器件研发已成为国内企业攻关的重要角力点。江苏产研院引进重大项目“碳化硅外延设备”,采用“拨投结合”模式,帮助芯三代半导体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跨越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死亡之谷”。

  什么是“拨投结合”?郜军介绍,在立项前,江苏产研院进行同行调研评估,以科技项目立项,发挥财政资金在创新项目中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承担创新项目研发风险,让团队专心开展研发攻关。一旦项目成功,前期支持资金按市场投资的价格转化为公司股权,成为利用市场化机制培育支撑产业发展的有力手段。

  如今,芯三代研发的SiC外延设备在分区喷淋、多区多层加热等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今年1月,产研院收到复购订单,进入正式量产阶段,同时完成B++轮融资,投后估值16.65亿元。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但企业创新需求与高校院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之间又存在供给侧与需求侧脱节的现象。”郜军介绍,江苏产研院已与国内80余家高校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共联合培养集萃研究生5000余名,既解决了产业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又促进了“三链”深度融合。

  经过多年实践,江苏产研院打通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上的许多节点。郜军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增强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攻关,整合优势力量,围绕技术研发、应用开发、衍生孵化等重点功能定位,打造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合力把长三角区域打造成全球的产业高地和创造力中心。

  调研·问计:

  瞄准真需求真难题,三招助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如何促进“三链融合”,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江苏、长三角区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记者在调研中一直留意寻找答案。江苏产研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是建设专业研究所攻坚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江苏50条重点产业链,在先进材料、能源环保、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按项目经理、团队控股等机制,建设了75家研发载体,年均提供技术服务金额超过20亿元。与省内284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征集需求1300余项,技术订单总额超过45亿元,其中已达成合同科研项目460余项,合同科研金额约14亿元,有力支撑了江苏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拨投结合”,实施重大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将股权投资与政策性拨款相结合,支持研发的财政资金在项目获得市场化融资时转为股权,有效解决了引领性技术项目发现、专业化遴选培育和财政资金高效资助等问题,在第三代半导体、高性能网络芯片、基因治疗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和未来产业集群。

  三是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产业创新人才。以江苏产业的真需求、真难题为培养课题,施行双导师,探索项目制,与50余所高校院所联合培养了总计超过5000名研究生。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院所企联合培养兼具研发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紧缺型、适用型产业创新人才。

  建言·启示:

  以市场促转化,多方合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丁宏看来,江苏产研院的“三链融合”模式,探索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新型体制机制,有利于打通从科技到产业的通道,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通过“拨投结合”的方式,支持产业重大原创性项目,提高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合同科研”的方式,引导专业研究所面向市场开展成果转化。

  如何让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更紧密?丁宏建议,未来要聚焦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定位,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推进科技成果的高质量转化,尤其是发挥好广大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他提醒,要注重引入科学的知识产权治理系统,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把高市场潜力、高应用价值的专利组合推向市场,增强转化的成功率,减少不确定性。

  “此外,要强化金融对于科技产业创新活动的支撑,发挥政府创投和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推动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机构、企业家等各类主体提早介入研发活动,强化金融机构、投资公司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联动机制。”